逛完了「台灣紅麴館」,隔壁就是「甲子蘭酒文物館」,在相連的走道上,有攤位在烤紅麴香腸,很香,YUN老爺在上車回家前,也買了一條讓我慢慢的咬著,推薦大家可以試試喔!!



中午接到四小姐之後,就跟著我們一同逛這四天三夜宜蘭行的最後一個景點,還順便陪我瞎拼,真痛快。



在文物館前的酒甕牆,充當我的麻豆,自己家的小妹,怎麼看都好可愛。



可惜妹婿小棋要上班,沒辦法陪我們趴趴走,只好讓四小姐形單影隻的跟著我們,不過身為阿姐的我有好好照顧她哩!!(PS.迷之音...通常都是小妹照顧阿姐的說....)



酒甕牆的造景,有種數大便是美的感受,上面還有如絲般的水流,在這熱昏昏的夏天,多多少少起了消暑的作用。



甲子蘭酒文物館的一樓是展售中心,我在這裡也買了一些酒品、紅麴香腸、宜蘭蔥餅...等等,反正人都來了,就別空手而回囉!!



二樓全部都是展示空間,都跟酒有關係,一進場就能看到「中國歷代酒器介紹」,讓人很懷念,大學時代有修一門「中國工藝美術史」,裡面也有很多篇幅在介紹商周時期的酒器食器,加上我個人對於青銅器有著特別的偏愛,所以還算熟悉。



尊:盛酒/青銅、陶質、青瓷。商代用「尊」盛酒,限制非常嚴格,除國王外,相邦或大臣階層之士方能用尊,常與飲酒器「爵」相併用。型體可分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大口筒形尊)、鳥獸尊(犧尊)。
觚: 音姑/盛酒/青銅、漆木。商周時代,觚有二種,大者可盛酒,小者可飲酒。一般上口侈大如喇叭、束腰、高圓足。



彝:音宜/盛酒/青銅。盛酒的大器,相當於後世的酒壺,專稱彝者,指方彝,為方形盛酒器。盛行於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沒落,為時甚短。廣義的彝,也叫尊,也是青銅禮器的通稱(舉凡鼎、盤、簋、鬲、觶、爵、卣、角、盉、斝、罍、觥等都可以名彝)。
甕:盛酒/青銅。也作瓮,為歛口而大的大腹容器,似大腹罐又叫(扁瓦),小者稱瓿(ㄆㄡˇ)。盛酒亦可盛水。商代中期以後,從瓿發展,升高而形成罍。



罏:音盧/置放酒器用。安放酒甕所用的土台子。
罍:音累/盛酒/青銅。類似罈子形,盛水又可盛酒。形又似壺,小口大腹肩有三耳。有方形、圓形兩種,前者多為商代品,後者商與西周都有。



缶霝:盛酒/青銅。罍之變也,小口大腹,由肩上三耳演變成二耳。
斝:音甲/盛酒、溫酒/青銅、陶、玉。古經籍中長訛作「散」,盛酒行祼(ㄍㄨㄢˋ)禮之器。類似爵,面較大,有三足或四足、兩柱、一扳、圓口、平底,形式眾多,盛於商代及西周早朝。據【說文解字】說明「斝」即「爵」,夏代叫(酉戔),商代叫「斝」,周代叫「爵」,叫法不同而已。可生火溫酒。



卣:音友/盛酒/青銅、陶、玉。與「尊」常配合使用,傳盛秬(ㄐㄩˋ)鬯(ㄔㄤˋ),秬鬯由黑黍所造的香酒。口小腹大,有扁體、橢圓體、筒型、方型等形體,亦有整體製成鳥獸形者,稱為獸卣。商代多為橢圓形或方形,西周多為圓形。與尊不同的是卣有提梁。
盉:音禾/盛酒、溫酒/青銅、陶、玉。形狀甚多,盛行於商和西周,同如「斝」,為盛酒之器。杯底有三足或四足,可以生火溫酒。



壺:盛酒、溫酒/銅、錫金屬品、漆及陶瓷品。西周時即發現有青銅之「多紋貫耳壺」。盛酒器,形如其字,像有蓋,兩側有繫而腹大的容器,腹上兩側有貫耳。浸於熱水加溫即為溫酒器,盛酒、溫酒兩者可兼用。
簍:盛酒/柳條或竹籐。酒簍,用柳條或竹籐編織而成,用桐油紙內外裱好,滴滴不漏方可使。用於清至民初。



罐:盛酒/瓷、搪瓷、鋁。製造原料多,種類、形狀亦多,近時之易開罐亦包括在內。
桶:盛酒/木、金屬品、塑膠等。形狀大小不等。



瓶:盛酒/瓷、玻璃。瓷瓶頗為講究,彩繪或紋的瓶面,均屬精緻的工藝與美倫的裝潢,不僅可盛酒出售,並可為收藏藝術品及室內裝飾品。玻璃瓶形狀不一,以瓶面雕紋及美術商標取勝。
豆:盛酒/木。是一種高腳、木製盛酒器。原是古代盛肉、盛菜的器,經之用以裝醬、醋等汁類調味品,循之亦用以盛酒。考工記有:「食一豆肉,飲一豆酒」的記載。



斗:盛酒、挹酒。不能和量器升斗之斗相混淆,實是一容量較大之酒器。古文中有如下字句:「酌以大斗」(詩、大雅、行葦)。「太保傳令換大斗」(京劇‧珍簾寨)。「隻雞斗九」(曹操之祭橋玄墓)。
勺:青銅。與斗相似,形則有別惟柄曲折如北斗星之形者謂之斗,柄直者謂知勺。



瓚:音贊/挹鬯(ㄔㄤˋ)酒器、飲酒/漆、青銅。以勺子為形體,安上圭柄或圭璋(分稱為圭瓚、柄瓚)。「君執圭瓚祼(ㄍㄨㄢˋ)屍、大宗持璋瓚亞祼」(禮記、祭統。祼音慣,祭神時把酒灑在地上來降神之意)。
巵:音支/盛酒、飲酒/漆器。是一種扁圓形的大肚酒器。



禁:置放酒器用/青銅。承尊器。方形或長方形,有足者形方案,無足者似車輿。
爐:溫酒用/青銅。



鍋:燒酒/青銅。
罈:盛酒/瓷。



飲壺:飲酒/青銅。係一飲酒之杯,均為方體之形。有方體束頸、侈口式,商晚期。橢方體束頸垂腹式,西周中期。橢方體雙耳式,西周中期。
爵:飲酒/青銅。商周時代,用以盛裝禮酒,即鬯(ㄔㄤˋ)酒,是一饗飲,酌酒、典禮時用的酒器。亦可兼作溫酒器。一般形狀,前有流槽,用以傾酒,後有尖尾,中為杯,一側有(學攴)(ㄒㄧㄠˋ),下有三足,流槽與杯口之際有柱。



角:飲酒、量酒器/青銅。【禮記‧禮品】「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韓詩】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故角與爵容量之比為四比一。(依舊注說:觥大七升)。商時青銅角杯略似爵,前後似尾又流,沒有兩柱,部分有蓋,比爵多一把手,故可作量酒之器。
觥:音公/飲酒/青銅、兕(ㄙˋ)角。又做「穀」,是最大的飲酒器,依舊注說:觥大七升,觥器腹呈橢圓或長方形,前有流,後有扳,底有圓足,腹口有蓋,口上刻有兕(ㄙˋ,雌犀牛)牛,呈獸頭形,也有整器作獸形者,並附小勺。



觶:音知/飲酒/青銅。其形有二類,一為扁體、二為圓體,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皆有,後者且用至東周。侈口、束頸、深腹、圓足、口上或有蓋。春秋出現立體長身,近於「觚」的形。有的有銘文,如「??」字,據研究「??」即「觶」。
杯:飲酒/青銅、瓷、搪瓷、玻璃、塑膠、保麗龍、紙。本作桮或作盃。青銅杯分三類,商、西周之圓體執杯、無耳杯及東周使用之橢形杯。一般形式有各種造型,如平底、高足、圈足、單耳、雙耳...等。塑膠杯、保麗龍杯及紙杯乃臨時郊外、公共聚會,隨用隨棄,不登筵席大雅之堂。



盅:飲酒/瓷。體小形圓。多用於白酒或麴酒、小口啜飲、白白相映、杯壁留香、情趣盎然,而且小巧玲瓏,把玩手掌,令人喜愛,有收藏藝術之價值。
盞:飲酒/瓷。類似酒盅的另一種酒器,形小而淺,是一宴客的酒器。盞多為瓷,講求工藝,注重形美,頗富把玩及收藏價值。




參觀資訊:甲子蘭酒文物館(宜蘭酒廠內)
‧地址:宜蘭市舊城西路3號
‧電話:03-932-1517
‧網址:http://event.ttl-eshop.com.tw/yl/


相關文章:
2009.07.24~2009.07.27 | 台灣宜蘭四日行程一覽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nlilian 的頭像
    chenlilian

    {儷文的愛藏*屋}

    chenl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