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富岡漁港吃完海鮮大餐後,我們先到飯店check in & 放行李,再搭乘計程車往「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Prehistory)」,簡稱史前館,我最喜歡逛博物館了,除了可以看很多有趣的展示之外,這裡還有著蘇湖的冷氣,絕對可以消消暑氣。



不愧是國家級的博物館,大廳挑高的設計,感覺就很大器,我們在這裡買票,準備通過閘門,往二樓的展覽廳移動。



一樓的全區導覽圖,有迷宮、兒童遊戲場、水舞廣場、中央草坪、太陽廣場、觀景台等區域,很可惜今天待在這裡的時間不算長,若是我一個人的話,應該可以混整天不會膩,不過因為團體行動,就只能走馬看花。



史前館的門票,可以參觀所有的常設展,有台灣自然史(Natural History of Taiwan)、人類的演化(Human Evolution)、台灣史前史(Prehistory of Taiwan)、科學的考古學(Scientific Archaeology)、台灣南島民族(Austronesian-speaking People of Taiwan)等五項,都在二樓展示廳。



二樓全區平面圖,這個博物館內的規劃很有意思,沿著回字型迴廊前進,逐一個瀏覽各個展示廳,還有坡道的設計,對於需要無障礙空間的朋友,來這裡走走逛逛,絕對是輕鬆愉快的選擇喔!



在進入常設展區的走道上,可以先看到「2008如鼠家珍鼠年特展」,因為時間上的關係,我只能很快的瀏覽過去,拍下照片,回來再慢慢的看內容,如下:

老鼠在生物分類上的地位:老鼠屬於哺乳動物綱(Mammalia)的嚙齒目(Rodentia),齧齒目是哺乳動物中分布最廣且種類和數量最多的一個目,全世界現生的嚙齒目動物約有2,272種,約佔哺乳動物的42%。除南極洲以外,分布遍及世界各洲大陸和大陸性島嶼。台灣目前嚙齒目動物有20種,包括3種家鼠、3種松鼠、3種鼯鼠(飛鼠)和野鼠11種(包括外來種的緬甸小鼠)。台灣的鼠類大多活躍於田野或山林裡,只有少數種類會干擾人類的生活。


老鼠在生態系中的角色:老鼠的天敵很多,有黃鼠狼、黃喉貂、黃頭鷺、烏鴉和蛇,以及鷹鷲類等猛禽,而貓頭鷹則可稱得上是老鼠的頭號剋星。實際上,鼠類族群在生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其數量的改變,將會直接影響生態系中掠食者的生存。

老鼠在考古研究上的價值:紐西蘭考古及分子生物學家研究太平洋地區考古遺址出土鼠類遺骸,以及現生太平洋鼠之粒線體DNA,發現兩者為同一鼠種--Rattus exulans。此外藉由追蹤老鼠基因變異結果,顯示太平洋鼠的基因大致可分成「東南亞」、「東南亞及近大洋洲」、「遠大洋洲」三大地域群,科學家認為這可能代表南島語族三波主要移民潮,也據此推測南島語族的遷徙路徑。由於太平洋鼠不會游泳,人類成為他們散布於各島嶼的唯一媒介。研究推測古南島航海者可能將老鼠當做食物,攜帶上船並遷移至太平洋各島嶼。這種說法可由太平洋島嶼考古遺址文化層中,人類活動遺留常伴隨出土大量之鼠類骨骸得到佐證。

台灣考古遺址出土的老鼠:嚙齒類動物遊於骨骼過小,本身不易形成化石保存下來,加上埋藏環境條件與考古挖掘方法等因素影響常被忽略。考古遺址發現之數量十分稀少,但鼠類的出現卻有其重要意義:其出土位置或骨骼顏色、大小、形狀、部位以及人工切割等遺痕,可推測與史前人類活動之關聯;其骨骸歸屬生態標本,可代表史前人類所處自然環境生態之一環。


台灣出土齧齒類遺址分布
‧苑裡遺址:出土松鼠遺骸
‧龍泉村遺址:出土齧齒類殘留
‧清水(中社)遺址:出土完整鬼鼠下顎骨
‧石橋遺址:出土大量嚙齒類遺留
‧油仔湖遺址:出土老鼠骨骸
‧鵝鸞鼻第二史前遺址:出土老鼠骨骸
‧南關里遺址:出土大量嚙齒類遺留
‧南關里東遺址:出土大量嚙齒類動物殘骸及完整遺骸

老鼠愛小米,怎麼辦?:過去泰雅族以小米為主食,小米收成之後都會存放在穀倉之中。由於泰雅族居住的山區氣候較為潮濕,小米若直接存放在地面易生潮害腐敗。因此,泰雅族人便以可以預防潮濕的高腳式建築來設計穀倉。儲存小米除了要克服氣候的因素外,也要避免被老鼠等動物偷吃。泰雅族人設法在穀倉的架高腳上,製作木質圓形防鼠板。當老鼠沿柱腳爬至與地面平行的防鼠板處,即因四肢沒有著力地方,無法繼續爬入穀倉,小米得以保存。阿美族之穀倉防鼠設計,是以防鼠石將建築基底墊高,並於穀物的出入口設門以防禦老鼠。小米收割祭舉行後,會留1~2支小米與檳榔子結成束,垂吊於穀倉上,當作除鼠之護符,同時會唸一些咒語祈求豐收並除去鼠害。

卡拉姆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隻名叫卡拉姆的老鼠和鳥是極好的朋友,有一天牠們相約乘船去釣魚。二個好朋友準備好午餐、釣具和船槳,合力把船划到海中就開始釣魚。到了中午卡拉姆肚子餓了,便吵著要吃便當,求了幾次小鳥卻都固執地不肯答應。小鳥認為當時運氣正好,應先儘量地釣,等到魚兒不再上鉤了,才休息吃便當。可是卡拉姆實在太餓了,忍不住開始啃吃船板,小鳥焦急的勸說也無法阻止。不久,船便破了洞,湧進海水,漸漸地開始下沉。小鳥無奈地飛走了,卡拉姆隨著船沉入海裡,變成了魚。據說現在達悟族屬於男人所吃的「老鼠魚(Karam)」,就是卡拉姆變的。(參考資料:達西烏拉彎,畢馬,2003‧《達悟族神話與傳說》)

神奇的古拉寶:田鼠--南王卑南族人稱為kulabaw(古拉寶),田鼠與卑南族人的生活可說是源遠流長。卑南族人在歲時祭儀Mangayaw(大獵祭)之外,依習俗於喪葬儀式結束,親屬亦會舉行小型狩獵活動。因時代與環境的演變,狩獵的主要獵物已由山豬等大型獵物變成野兔及田鼠。田鼠除了是卑南族人餐桌上的佳餚,其形象亦已深植於社會文化之中,由族人歌頌田鼠之創作內容,可感受卑南族人與田鼠關係之密切。



在進展區之前,還有一整排的史前人類隊伍,手持長茅,肩扛山豬,頭背小米,一路行來,簡單的設計,卻是史前人類生活的縮影。



進入二樓展示大廳,這面牆上滿滿的布料,應該就是台灣原住民的服飾花紋大總匯,琳瑯滿目的編織品,真的讓人讚嘆手藝的精巧呢!



展示大廳左手邊,有個很漂亮的作品「都蘭山神話 / 作者:謝宿蓮」,不過因為不知道這個神話的典故,所以無法深刻的體會畫中的意境,但特殊的構圖與色調,整體感覺很舒服又帶點神秘感,仔細看還可以發現美麗的野百合、跳動的梅花鹿、金黃色的小米等等,內容超豐富的。除了這幅作品之外,這面牆主要是在介紹「這個博物館(About The Museum)」,內容如下:


誕生:1980年台東新站新建工程出土大量石板棺和史前遺物,為典藏這些珍貴遺物,並保護史前文化資產及宣揚其價值,政府乃於1990年成立籌備處開始興建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02年8月17日正式開館。


宗旨:藉由博物館的研究、典藏、展示、教育和遊憩功能,啟發大眾對於台灣之自然生態、史前文化及原住民文化之豐富和多樣性有更多的認識,並更加珍惜這片土地。


展示:以人類、自然與文化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作為核心理念,展出三大主題:台灣自然史、台灣史前史及台灣南島民族。


History: In 1980,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stone slab coffins adn other prehistoric remains were unearthed during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Taitung Railway Station.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se remains and other prehistoric cultural resources in Taiwan,  The National Museum of Prehistory (NMP) in Taitung was established, formally opening its doors on August 17, 2002.


Mission: The major mission of the NMP is to teach people about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Taiwan'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ehistoric cultures, and indigenous peoples.  The museum achieves this through research, exhibitions, collections, educational programs, and entertaining activities.


Exhibitions: The musemu's focus i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in the past and present.  The natural history of Taiwan, the prehistory of Taiwan, and Taiwan's indigenous peoples.



展示大廳右手邊,也有個立體的雕塑作品「海洋南島 / 作者:XXX」,不同的角度也能看到不同的景象,配合燈光的展示,營造出靜謐且神秘的氛圍,下面的題字也很有FU,大家可以慢慢的咀嚼一下。


為未來珍惜過去,沒有歷史,就沒有根,沒有根,就沒有未來。
Facing the future, we treasure the past, for without history, we have no roots. And without roots, we have no future.



「台灣自然史」展示廳,這個區域展示的是台灣自然樣貌的形成與多樣性,用「誕生」、「冰期」與「新世代」這三大主題串聯,進一步了解台灣生態與生長的環境。



海相化石:在中央山脈發現的海相化石,是中央山脈的地層曾經位在海平面下的證據。海相化石是海洋生物死亡後,被保存在海地的沉積層中。爾後因為地殼隆起成陸地,所以才可在陸上發現這些海洋生物的化石。



一進展示廳就能看到這些年紀粉大的化石,造型都很可愛,不過若是沒有看上面的解說,還真不知道這一塊塊的岩石,到底在我們的歷史中,扮演了啥米角色呢!



仔細端詳,都可以看到岩石上有著許多像是海洋生物的痕跡,這可不是在海底找到的,而是在中央山脈發現的喔!



這裡有著關於地球科學的圖解,課本上常常讓人一個頭兩個大的內容,還不如走趟博物館,簡單明瞭的說明,互動的展示方式,對於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呢!



這幾種板塊的移動方式,大家是不是都有印象呢?我很喜歡自然科學,再加上編了幾年的自然科教科書,看到這些圖片,可是特別的熟悉。



這些各式各樣的岩石,有七星山上的安山岩、菜公坑山的玄武岩、北投石...等等的,雖然都是石頭,但型態外貌內涵都不相同,很有趣喔!




相關文章:
2008.09.05~2007.09.08 | 台灣東部四日行程一覽表


參觀資料: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史前館)
‧地址:台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1號
‧電話:089-381-166
‧網址:http://www.nmp.gov.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nlilian 的頭像
    chenlilian

    {儷文的愛藏*屋}

    chenli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